奥德兰伯爵

一个巨大的喇叭形状的舞台面向着观众,在巨大的斜坡上人们混淆了梦境与现实,打乱了连续的时间,也反思了阶级的矛盾。

奥德兰伯爵(Graf Öderland) 讲述的是一个银行雇员用斧头杀死了一个看守人,这似乎是无缘无故的谋杀。只有检察官对犯罪行为表示同情,并受其启发,突破了常规生活。从此,他遵循厄德兰伯爵的传说,手持斧头在乡间游荡,杀死了所有反对他的自由主张的人。追随者们在厄德兰伯爵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检察官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一场普遍的起义。最后,叛乱导致了一场政治动荡,但检察官渴望的自由却没有实现。

v.l. Mario Fuchs, Linda Blümchen, Julius Schröder, Thiemo Strutzenberger © Birgit Hupfeld

 

原著是由12个章节组成的,每个章节之间在时间线上是同一方向的,但之间却并不完全连贯,是蒙太奇式的转场效果。在Bachmann搬上舞台的这一版中,蒙太奇被保留,但时间顺序被做了调整,在不影响叙事的前提下时不时穿插着倒叙的手法,整个12章的结构像是十二根手指互相交错在一起一样,融合的十分好。

这部戏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梦想与现实,检察官从在森林小屋中杀死第一个人开始就进入了梦境,但在最后梦醒之后,却发现梦中发生的一切竟然是真实的。无论是作为读者或是观众再见到这种梦想与现实的转换时都会陷入和主人公同样的困惑。整部戏最精彩的部分在与它并没有将梦想和现实视为对立面,而是让幻想成为现实,现实仍然是幻想。这其实是也是戏剧的本质。正常看完觉得导演完美的贯彻了原著作者Max Frisch对舞台的描述:“恐怖,但不现实”

v.l. Barbara Horvath, Linda Blümchen, Thiemo Strutzenberger, Moritz von Treuenfels, Simon Zagermann © Birgit Hupfeld

 

导演Stefan Bachmann是作为歌剧导演出身,在这版“奥德兰伯爵”中也能看到很多歌剧的影子。开场前最先上场的是由钢琴,小提琴,单簧管和贝斯组成的小型乐团,整场演出乐团都在配合着提供音效。而演出中也被插入了演唱的片段,最为精彩的还是当奥德兰的叛乱分子将斧头敲入舞台地板时,现场乐队开始演奏Rammstein的风格的摇滚。舞台上各种音乐的形式对于看惯了德国戏剧的人并不陌生,但利用音乐的方式又比别人更加娴熟与信手拈来。 现在在科隆剧院担任院长的Bachmann也是之后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位导演。

Olaf Altmann设计的舞台当然也是整个演出的重中之重,喇叭形状的巨型舞台和斜度巨大的地板一方面展现了梦境中物体的扭曲,另一方面也能让站在不同位置的角色因为透视而产生身材大小的畸变。

v.l. Barbara Horvath, Thiemo Strutzenberger © Birgit Hupfeld

 

Max Fischer的这部作品一共写了三版,没个版本都不被人喜欢,第二版甚至还因为被人认为影射纳粹上台而被迫修改,而终于在七十多年后,在导演的妙手生花下,这部作品荣登了2021年柏林戏剧节的十佳。

9/10

Leave a comment